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9篇
  免费   1071篇
  国内免费   1529篇
测绘学   826篇
大气科学   523篇
地球物理   658篇
地质学   2929篇
海洋学   568篇
天文学   60篇
综合类   326篇
自然地理   619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249篇
  2021年   328篇
  2020年   245篇
  2019年   270篇
  2018年   263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243篇
  2015年   290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356篇
  2012年   329篇
  2011年   364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24篇
  2008年   352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314篇
  2005年   279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91.
A Metallogenic Model of Gold Deposits of the Jiaodong Granite-Greenstone Belt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An analysis of trace elements and isotopic geochemistry suggest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of gold deposits in the Jiaodong granite-greenstone belt have multiple sources, especially the mantle source. Seismic wave, magnetic and gravity fields show that the crust-mantle structure and its coupling mechanism are the fundamental dynamic causes for the exchange and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s and energy in the metallogenic system. Considering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structural setting, the tectono-metallogenic dynamics model of the area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occurrence of the greenstone belt during the Archean-Proterozoic-the embryonic form of Au-source system; (2) stable tectonic setting in the Paleozoic-an intermittence in gold mineralization; (3) intensive activation and reformation of the greenstone belt in the Mesozoic-tectono-mineralization and tectono-diagensis; (4) posthumous structural activity in the Cenozoic-destruction of orebodies in the later stag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Ind  相似文献   
92.
紫阳-岚皋地区碱中性岩地质特征及其含矿(铌钽)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盛波  王炜红  汪显均 《陕西地质》2003,21(2):19-26,32
陕西紫阳县至岚皋县一带,分布着东西长160余千米、南北宽20~40千米的古生代碱中性岩浆岩带。通过对碱中性岩浆岩的地质特征及其铌钽等稀有金属含矿性调查和研究,认为该岩浆岩带是本区重要的铌钽成矿区,碱中性岩浆岩是本区主要铌钽含矿岩体,碱中性岩具铌钽稀有金属矿化,伴镧铈稀土金属矿化。  相似文献   
93.
正、反演结合对川东石炭系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川东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及难点储层之一。该储层以厚度小且变化大、低孔、低渗、非均质特点强为特征;地震响应上表现为典型的薄层响应特点。这里综合考虑了石炭系储层和上覆梁山组地层不同的地质特征,建立了地质、测井分析控制下的精细模型及正、反演,探讨了檀木场气田石炭系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其正演结果表明,梁山组地层对石炭系的地震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时差较振幅更为敏感。在正演结论指导下,运用考虑了时差和梁山组地层的初始模型,获得了较高精度的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94.
新型组合连梁控制结构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连梁在水平力作用下的破坏机制,对连梁结构体系的发展及结构抗震控制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组合连梁控制结构体系,并对其进行了概念分析,提出了有待研究的若干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5.
邓韫 《华南地震》2003,23(1):51-56
根据1900~2000年中国大陆、台湾及全球地层记录及前人的研究,论证了地层周期存在的可能性及形成机制。作者认为,是太阳活动、月球运动轨道及各行星运动轨道的周期性变化,通过磁力及万有引力改变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布,从而引起地球自转速度的周期性变化,最终致使地展出现周期性的活跃期及平静期。  相似文献   
96.
准噶尔盆地三叠系生源油藏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首次在准噶尔盆地发现了来源于三叠系烃源岩的典型原油,其地球化学特征与以往发现的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生成原油均不同。该原油全油碳同位素δ^13C值为-3l‰左右,与石炭系和侏罗系原油差异很大;生物标志物中富含重排甾烷、Ts、C29Ts及C30重排藿烷,而伽马蜡烷和β-胡萝卜烷含量低,与三叠系烃源岩抽提物中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十分相似,而与二叠系和侏罗系明显不同。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三叠系是仅次于二叠系的良好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是该盆地中又一套重要的烃源岩层系。油源对比表明该原油来源于三叠系烃源岩。三叠系生源原油的发现对该盆地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
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随着地球科学的进展 ,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而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则是目前用于探测岩石圈导电性最有效的地球物理先进技术。它把现代性能优良的宽频带大地电磁系统 (MT 2 4NS或V5 2 0 0 0 )与长周期智能化大地电磁系统 (LIMS)配套使用 ,采集地面上频率范围为n× 10 -4~n× 10 2 Hz的天然电磁场信号 ,并通过一系列数据处理和反演计算 ,获得深达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地下导电性结构模型。此模型不仅可以提供有关岩石圈地质构造轮廓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可以间接反映现今地下深部的热结构特征和物质状态分布特点。多年来 ,应用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对青藏高原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研究表明 ,高原的中、下地壳确实是良导电性的 ;它可能说明西藏地壳中普遍存在岩石的局部熔融 ,或地热流体。沿着应县—商河剖面的大地电磁测深研究结果从电性的角度证明了太行山山前断裂为一组向东倾斜的深断裂 ,华北地区岩石圈以其为界划分为东、西两区 ;东区为低阻区 ,与构造活动区的岩石圈导电性特征相符 ;西区为高阻区 ,表现出稳定大陆区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98.
海底MT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设计海底大地电磁信号采集电路,需考虑海底信号特征、海上作业以及海底环境等各种因素。分析表明,除遵循电路设计的一般原则外,海底大地电磁测量要重点解决微弱信号检测、智能化数据采集、海底环境监测和同步记录等4个方面的问题。在设计方案中,电路灵敏度达到微伏级;使用嵌入式计算机实现采集控制;对方位、倾斜、振动、温度等参数进行巡回记录;仪器的时钟精度精准到微秒。所研制的电路经过了室内模拟测试和海洋试验。首次采集到中国海域的大地电磁数据。  相似文献   
99.
1 INTRODUCTION Dongting Lake lies south of the middle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Hunan and Hubei provinces (Fig. 1). On the north side of Dongting Lake, there are the three diversion openings of the Yangtze River named Songzi, Taiping, and Ouchi, and, on the south and west sides, there are the four tributary streams named Xiang, Zi, Yuan, and Li Rivers. The flow of the three diversion openings and the four tributary streams runs into Dongting Lake, and runs out at Chenglingji a…  相似文献   
100.
Converting farming slope land into artificial forestland or grassland is a major measure of soil/water conservation. Five conversion practices, namely, 1) a control plot still tilled with a crop (maize), 2) a folder grass-growing plot seeded with Lolium perenne , 3) a young alder tree-growing plot, 4) a pear orchard plot and 5)a bamboo plot intercropped with folder grass, were monitored to compare the soil conservation efficiency of those changes in Ya'an, Sichuan for 3 years between September 1998 and August 2001.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5 designed converting models functioned differently in erosion control. The most effective model was bamboo groves intercropped with folder grass (Lolium perenne). The folder grass (Lolium perenne) growing model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pure pear orchard model. The least effective model was the young alder tree-growing slope, which was even less effective than the control (a slope without converted cultivation). Meanwhile, changes in the soil's physical properties 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